一、特朗普的“最后通牒”与制裁威胁 期限与制裁升级 特朗普于7月29日设定了 10天停火期限 (8月8日为截止日),威胁若俄罗斯未与乌克兰达成协议,将对俄实施“二级制裁”,包括: 对俄罗斯铀矿、化肥征收 100%关税 ,能源进口关税翻倍;对继续购买俄油的国家(如印度、土耳其)施加 500%惩罚性关税 。 此前7月14日,特朗普曾给出50天期限互联网配资网站,但因俄军持续进攻(如控制恰索夫亚尔),他缩短期限并称对普京“十分失望”。 俄罗斯的强硬回应 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斥责美国“玩最后通牒游戏”,警告此举将导致战争升级。 普京于8月1日明确表态: 和谈可继续,但三大核心条件不变 ——乌克兰去军事化且永不加入北约、承认乌东四州归属俄罗斯、解除所有对俄制裁。 制裁的实际效力存疑 特朗普本人承认不确定制裁效果:“普京显然想让战争继续下去”。俄方长期适应制裁环境,且通过能源贸易多元化(如转向亚洲)削弱了制裁冲击。 二、欧洲与乌克兰的“反制联盟” 欧洲的“五条红线” 德法领导人与泽连斯基紧急协调,向特朗普提出: 停火优先于领土谈判 (反对俄方“以战促谈”策略); 乌克兰必须参与所有和谈 ; 安全保障需绑定北约 (直接挑战普京的核心诉求)。欧盟外长会议进一步强调:任何协议需确保乌克兰主权完整,否则将破坏欧洲安全秩序。 泽连斯基的“豪赌式条件” 乌克兰提出五大停火前提:俄军撤出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;1万亿美元赔款(拟用俄冻结海外资产抵扣);加入北约;遣返被掳儿童;西方维持对俄制裁。 这些条件被俄媒嘲讽为“战胜国条款”,但乌方意图通过舆论压力绑定西方支持,防止美俄私下交易。 欧洲的焦虑与行动 马克龙强调“欧洲必须参与解决方案”互联网配资网站,德法承诺增加对乌军援,防止特朗普单方面妥协。 乌副总理称:“没有乌克兰在场的协议等于新版《慕尼黑协定》”,直指1938年英德出卖捷克的教训。 三、普京的战略底牌与战场施压 军事行动配合外交 峰会前48小时,俄军在顿巴斯发动“闪电战”,单日推进15公里剑指红军城,旨在强化谈判筹码。 普京将会谈定位为“俄美双边事务”,拒绝泽连斯基参与,并派军方高层随行代表团,暗示军事选项未关闭。 核武器议题的博弈 俄方放风将讨论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,意图以战略稳定为诱饵,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。
四、阿拉斯加峰会的现实困境 会晤设定与预期管理 形式限定 :仅特朗普与普京一对一闭门会谈(带翻译),美方称目的是“倾听”而非立即达成协议,会后不签署文件。 预期低迷 :俄总统助理佩斯科夫警告勿预测结果,白宫铺垫“失败风险25%”,降低公众期待。 三方峰会的可能性渺茫 普京拒绝与泽连斯基同台,质疑其任期合法性;特朗普虽声称“未来或邀三方会谈”,但乌方坚持“领土未收回前绝不谈判”,导致僵局。 中国的间接警示 普京会前曾与中方沟通,中方回应“复杂问题无简单解方”,暗批美俄“密室交易”不可持续,呼吁多边协商。
五、结论:和平曙光还是冲突导火索? 短期僵局难破 :普京的领土诉求与泽连斯基的“全胜条件”无妥协空间,特朗普的“交易艺术”在原则性分歧前失效。 欧洲成关键变量 :若欧盟持续军援乌克兰并抵制美俄私下协议,可能迫使双方回到谈判桌;反之若美俄强行推动“割地方案”,将引发跨大西洋联盟裂痕。 历史阴影笼罩 :阿拉斯加会晤选址埃尔门多夫军事基地(冷战反苏前线),叠加泽连斯基“不被出卖”的呐喊,凸显小国对大国强权政治的深刻警惕。 真正的和平,从不是两人密室所能决定。 “当大国为地图划线时,小国的血泪只是墨迹。”——这场峰会若忽视乌克兰的在场权与生存权,终将沦为下一场悲剧的序章。
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